新聞發布會現場
國家衛計委原副主任、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會長陳嘯宏致辭
央廣網北京8月1日消息(記者 于聞)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精準醫療“十三五”規劃》,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海上絲綢之路投資基金管理中心、海上絲綢之路醫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全國布局百家精準醫療醫院新聞發布會”7月30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
參加本次發布會的領導和嘉賓有,國家衛計委原副主任陳嘯宏,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原副局長周軍,國家衛計委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高燕婕,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香美,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負責人、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等以及各地醫療機構負責人、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等210多人。
中國絲綢之路專項基金委員會主席薛鈺就海上絲綢之路集團大格局戰略向與會嘉賓做詳要介紹,并就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精準醫療在互聯網分享經濟中的積極促進作用做闡述和分析。詹啟敏院士主題報告中國精準醫療發展戰略需求和目標,得到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
他介紹說,精準醫療是一種將個人基因、環境與生活習慣差異考慮在內的疾病預防與處置的新興方法,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快速進步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新型醫學概念與醫療模式。其本質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診治與預防的效益。精準醫療的重點不在“醫療”,而在“精準”。從基因科學的歷史使命——“人類基因組計劃籌備”開始,“基因組學”的概念就被生物系統學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精準醫療更重視“病”的深度特征和“藥”的高度精準性;是在對人、病、藥深度認識基礎上,形成的高水平醫療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負責人、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致辭
中國絲綢之路專項基金委員會主席薛鈺致辭
中國在早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關注精準醫學,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準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國內、國際的醫學界認可。后被引用到腫瘤放療、婦科等醫學領域。其目標是通過合理資源調配、全流程的成本調控,獲得效益與耗費之比的最大化。精準醫療相比傳統經驗醫學有了長足進步,可以通過將精密儀器、生命科學等先進的現代技術與我國優秀的傳統經驗整合在一起,大大減小臨床實踐的不確定性,從而在手術中實現“該切的片甲不留,該留的毫厘無損”,在保證精準的同時盡可能將損傷控制到最低。我國精準醫療全面服務于國民大眾,需要更多的如海絲集團一樣的社會機構的力量匯聚,以極大的動力與勇氣,敢于超越常規推動我國精準醫療的創新式發展,實現國際精準醫療領域中“后發先至、彎道超車”的跨越發展,為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全民健康的國本基礎。
海上絲綢之路醫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文海致辭,介紹了中國第一家精準醫療牌照誕生并落戶海絲集團海上絲綢之路醫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海絲集團推進我國精準醫療的戰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等情況。他說,國際領域精準醫療的建立與發展,源自美國醫學界2011年首次提出“精準醫學”概念。2015年美國國情咨文中提出“精準醫學計劃”,預示著精準醫學將引領未來醫學新時代。美國財政預算計劃在2016年撥付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美國國家醫療信息技術協調辦公室(ONC)等機構共2.15億美元用于資助這方面的科學研究與創新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醫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文海致辭
2015年,我國科技部召開“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成立了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共19位專家組成了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并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元。國家衛計委首次公布“腫瘤高通量基因測序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名單”,20家左右醫療機構入選,其速度超過醫學界和資本界的預期。目前精準醫療已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這說明國家已經把發展精準醫療提升至國家級戰略發展規劃高度上。